“三、二、一,開機大吉!”龜山腳下,月湖之濱,一曲悠揚舒緩的《高山流水》古調拉開了儀式帷幕。7月10日上午,首部古琴藝術和知音文化題材電影《研露樓琴譜》在武漢市漢陽區(qū)古琴臺正式開機。
《研露樓琴譜》電影是根據(jù)武漢本土作家伍劍的長篇小說《知音新琴緣》改編,電影圍繞“古琴藝術”和“知音文化”展開,講述了清朝官員崔應階與平民百姓王受白為了完成琴譜,用時30年、歷經艱辛編纂《研露樓琴譜》的故事,續(xù)寫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新傳奇,這是知音文化題材創(chuàng)作的又一次新的嘗試,也將是新時代知音文化推廣工作的重要突破。
《研露樓琴譜》電影也是袁振忠繼執(zhí)導中國第一部知音題材的古裝數(shù)字電影——《高山流水》之后,再度匠心打磨、精益求精的新作品。開機儀式現(xiàn)場,袁振忠代表劇組介紹了電影創(chuàng)作背景及攝制安排。據(jù)悉,電影主創(chuàng)團隊自2020年底根據(jù)小說作品進行劇本改編,經研究討論、數(shù)次修改,歷時近一年時間完成最終劇本創(chuàng)作。
“此部影片是首部關于古琴題材的影視作品,所以在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各位主創(chuàng)十分重視,請大家放心。”袁振忠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電影將于7月14日正式開拍,在陳園、揚州影視基地攝影棚、寧波象山影視城等多地取景,并運用數(shù)字、特效技術將黃鶴樓、古琴臺與實景融合呈現(xiàn)。電影拍攝周期將持續(xù)30天左右,制作周期則需3個月,最終將于今年年底向社會大眾呈現(xiàn)。
“我被‘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深深打動,在聽到‘知音文化’新傳奇時感到很驚喜,這部小說也是我創(chuàng)作得最快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知音新琴緣》小說作者伍劍在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他一直致力于將漢陽文化傳承、傳播,已經在湖北省內開展了300余場文化宣講活動。他說,“我所理解的‘知音文化’是和諧、友愛與包容,并非單一的古琴文化,‘知音文化’不僅是武漢的,不僅是湖北的,是全國全民族的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了解到,影片中崔應介扮演者王曉東與王受白扮演者賀廣治均與導演袁振忠屬第二次合作,在同為知音文化題材的影片《高山流水》中,王曉東演繹了核心人物之一鐘子期的故事。
“我們將通過查閱資料、閱讀原著更深入體會角色的感情,爭取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賀廣治說。
近年來,武漢市和漢陽區(qū)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傳承、創(chuàng)新與傳播,并長期致力于挖掘、傳承、弘揚、唱響“知音文化”和“文化武漢”的建設。
《研露樓琴譜》電影將凝聚“知音文化”發(fā)源地——武漢漢陽的國粹基因,更好的展示知音文化蘊含的誠信、友善、平等、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全國乃至世界講好民族故事,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遞中國聲音。電影的開拍對挖掘文化底蘊,激發(fā)文化活力,打造城市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將致力于打造成為武漢市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進行文化宣傳的窗口。